X

“遏制艾滋,履行承诺”——权益责任落实

“遏制艾滋,履行承诺”——权益责任落实

发布日期:2009-11-30 来源: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字体: 打印

“遏制艾滋,履行承诺”——权益责任落实

                  “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权益   责任   落实

 

2009121日是第22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口号是权益,责任,落实。为做好宣传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09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工作的通知》(国艾办发〔200923号)和蚌埠市总工会《关于开展2009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工作的通知》精神,大力普及,动员广大职工共同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倡导以人为本,科学防治,推动艾滋病防治全面、深入开展,现将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编辑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预防艾滋病10条基本知识

为了向公众提供重要的而且准确的知识信息,卫生部于199810月编发了《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有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10条基本知识。  
     (1)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2)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3)
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4)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
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6)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7)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8)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避免使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9)
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   
     (10)
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二、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艾滋病病毒(HIV)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三个:

1、性传播:在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艾滋病病毒通过性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男男之间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的危险越大。不要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目前全球90%的艾滋病感染是通过性途径传播,我国通过不安全性行为感染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不安全性行为,就存在感染的可能性。

  2、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移植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组织、器官以及与患者或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都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

  3、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时可通过血液、阴道分泌物或产后通过母乳喂养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存活时间很短。干燥环境中艾滋病病毒的活性在几小时内降低90%-99%。603小时或8030分钟,就可灭活艾滋病病毒。因此,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日常接触、共用公共设施都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其实这种病毒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它不会通过我们日常的活动来传播,也就是说,我们不会经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游泳池、共用电话、打喷嚏、蚊虫的叮咬而感染,甚至照料艾滋病(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都没有关系。

三、“四免一关怀”

    “四免一关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艾滋病防治最有力的政策措施。“四免一关怀”中的“四免”分别是:

1 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科)的综合医院服用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接受抗病毒治疗;

2 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等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

3 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及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

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一关怀”指的是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政府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

                                         工会、党委办公室宣

 

 

 

 

 

 

 

 

 浏览次数:271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