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集体的力量

发布日期:2013-10-14 来源: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字体: 打印

集体的力量

集体的力量

——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30周年站庆随感

(刘家权    机关一分会)

 

     一年前的2012年10月8日,总站迁址合肥,实现了多年的夙愿。随着一群面带笑容、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总站人,我也来到了总站在合肥的新址上班。从此,在时隔29年后我又重新回到了一个大集体,与同事们一起上、下班,一起吃食堂,一起住集体宿舍,过起了集体生活。

     在起初的日子里,集体生活却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和不适应。四个人轮流洗一次澡至少要半小时以上,有人要洗衣,有人要刷牙,有人起得早,有人睡得晚,有人打呼噜,有人说梦话,打乱了每个人的固有生活节奏。尤其是南一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发出的“嗡嗡”噪音令人寝食难安。我们四人毕竟都是在部队和学校经历过集体生活的人,很快就找到了克服困难的窍门。晚上关闭南边的窗户、打开北边的窗户,噪音会小很多,你在洗澡我就收拾房间卫生,你洗衣服我就看电视,你擦窗户我就扫地,经过统筹安排和彼此配合,相互间的干扰越来越少了。经过近一年的磨合,我们四人之间都已非常默契,俨然成了和谐的一家人。正所谓“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三十年前的1983年7月1日总站正式挂牌(4月29日成立),名为安徽省地质局水文地质总站,主要承担水工环地质基础工作,首开我省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之先河,在全国也属走在前列,并取得了一批最为原始的监测资料。但好景不长,到了1986年2月3日,总站就被合并至第一水文队,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被缩编为由一个只有5到6人组成的长观组来艰难维持,也使得总站跌入低谷。1992年6月,安徽省地质局水文地质总站更名为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脱离第一水文队并再次独立运行,先后完成了一批以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热资源普查、环境地质调查为代表的水工环项目,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但在地勘单位属地化前后的十年间(1996-2005),我站的发展再次迎来了低潮,监测工作经费也没有了保障。但全体总站人没有放弃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在踏实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市场项目,用市场创收来的钱贴补监测工作。就这样,艰难地支撑了十余年,保持了监测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到了2008年5月,省国土资源厅赋予我站七项职能后,技术支撑的作用日渐显现,为我站的发展迎来了曙光。2012年10月,总站迁址合肥后,为我们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忆往昔峥嵘岁月。总站三十年的历程,可谓风雨兼程,一路坎坷。在1986年以后的几年里,如果不是老一代总站人锲而不舍的坚持,凭借一个长观组的坚强来支撑起全站的监测工作,总站可能早就名存实亡了。在属地化前后的十年间,如果不是全体总站人的执着追求,拿着市场上挣来的血汗钱来顽强维持监测工作,全省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可能早就昙花一现了。在三十年来的历程中,如果不是全站职工艰苦奋斗,取得一项又一项水工环地质工作成果,获取一批又一批独一无二的地质环境监测成果,履行国土资源厅赋予的七项职能也就无从谈起。

     有歌曰“团结就是力量”。总站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全体总站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顽强意志,携手并肩、团结奋斗的结果。

     谚语道“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在总站遭遇的两次低谷期,无论是哪一位总站人出现懈怠,还是哪一个工作环节出现空缺,都会断送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在困难面前,总站人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用骄人的成绩和全省领先的水工环技术实力为我们赢得了美好的发展前景,让我们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催促我们实现新的跨越。这,不正是集体力量的具体体现吗?

 

 浏览次数:299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