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乘大势则地质兴——二○○七年我国地质工作新变化述评

乘大势则地质兴——二○○七年我国地质工作新变化述评

发布日期:2007-12-20 来源:国土资源报 【字体: 打印

乘大势则地质兴——二○○七年我国地质工作新变化述评

 

乘大势则地质兴——OO七年我国地质工作新变化述评

 

 

 

200751,一些来自我国南海千米深处的特殊客人首次在我海域亮相。这些白色的海底物质、被形象地叫做可燃冰的东西,放在水中,冒出一片气泡。科研人员做了点火试验,样品点燃后跳动着蓝色的火苗。这意味着我国在新能源勘探史上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这些珍贵的样品来自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成功钻探。在世界上,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集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这是2007年我国地质工作累累硕果中的一个。

这一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浩荡东风吹拂下,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地质工作不断得到切实加强,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新变化。

地质勘查投入体制改革深化,地方财政加大基础性地质工作投入

几年前,人们对国内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这样评价:一是没钱,二是体制机制不行。

如今,这种状况已大大改观。

我国油气地质勘查投入早已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的良性循环。困扰地质工作的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也出现可喜的变化。2006年全国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比上年增加64%2007年增幅预计达30%以上。

地质勘查投入多元化局面进一步形成。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资金共同投资于地质工作。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启动以来,已累计安排资金18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008亿元,地方财政和企业配套资金887亿元。不少企业还加大后续勘查力度。

作为风险勘查基金的中央地勘基金已经启动,现已设立项目126个,投入资金57亿元。全国已有14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地质勘查基金,资金规模近34亿元。

我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相互促进。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秉持这一方向。2007年中央财政新增5亿元资金加强基础性地质工作。在地质勘查投入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是,地方政府加大对基础性、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黑龙江省是第一个将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与1∶5万矿产调查作出统一部署和安排的省份,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新局面。新疆是我国最具成矿条件的地区之一,自治区政府近年来加大对地质工作的投入,除中央财政如财政部专项资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投入外,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在重点成矿区带找矿靶区做基础性地质工作——1∶5万矿产调查。其他如内蒙古、山西、安徽等省(区)政府对基础性地质工作也加大了投入。

投入的增加,蕴含了地质工作供给与地质工作需求的新信息。

投入的增加,反映了矿产勘查活动的活跃。体现在探矿权数量上,全国已依法设立的探矿权达26万多个,而2002年全国探矿权仅为8400多个,数年间探矿权数量上升3倍多。

投入的增加,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强劲需求。这从矿产品生产与消费强劲中可见一斑:今年19月我国生产原油14亿吨,进口原油124亿吨;生产原煤168亿吨;生产铁矿石505亿吨,进口铁矿石284亿吨。矿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直接消耗的是矿产资源储量,间接拉动的是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

投入的增加,反映了地质工作运行环境在改善,如政府更加重视、社会更加关注。

投入的增加,反映了地质工作与宏观经济新变化的联系。资本相对过剩,投入地质勘查成为风险投资、谋求利润的一种选择。

对我国地质勘查形势,业内的主流观点是,市场活跃,需求旺盛,资金不缺,运转顺畅。新形势下,一个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如何有机衔接——矿产勘查是风险投资,企业用利润长期搞风险勘查是不会长久的,让国家包揽一切也是不可能的。

看来,各类资金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共同促进我国地质勘查业较长期地繁荣,还需下一番功夫。

地质找矿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

找矿是地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地质工作之本。地质工作就是靠找矿说话。

2007年我国地质工作突出挖老点、找新区、上专项,加大国内矿产勘查力度。 商业性矿产勘查取得重要新发现:冀东南堡、陕西姬塬新发现两个亿吨级油田,四川广安、陕西靖边新发现两个千亿立方米级气田,在内蒙古、甘肃等地新发现410亿吨级以上的大煤田。河北迁安、辽宁弓长岭、安徽庐枞地区深部铁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危机矿山找矿已开展野外施工工作的126个项目新增了资源储量,一批百年老矿重焕生机。中央地勘基金找矿在内蒙古煤炭勘查中控制煤炭资源量近200亿吨。

找矿突破,需要循序渐进。为使找矿突破建立在科学预测、科学评估的基础上,2007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主要评价煤、铀、铁、铜、铝等25种固体矿产的资源量,编制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与预测图等。目的是通过系统总结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全面掌握矿产资源现状,科学评价未查明矿产资源潜力,降低勘查风险,吸引社会资本。

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评价也有新收获: 中国地调局初步查明了雅鲁藏布江、西南三江、南岭、天山成矿带的资源赋存条件,新发现一批找矿远景区和大型矿产地。首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证实我国南海北部蕴藏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为加快实现找矿重大突破,20079月底,全国深部找矿研讨会召开。这次会议既是工作研讨会,也是深部找矿的动员会,对我国成矿理论、找矿模式、工作思路以及运作机制等方面,是一次新调整、新启发,标志着我国找矿向深部拓展的战略转移。

地质工作还要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到2007年,西南地区红层找水已解决了49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在长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华北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首次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保障居民饮水安全提供可靠依据;汛期和三峡库区等地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新成效,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明显降低。

地勘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找矿重大突破靠谁?靠地勘单位。

地勘单位是地质事业的细胞。细胞活,则地质事业兴。

属地化以来,我国地勘单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为取向,抓机遇,谋发展。2007年地勘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步伐加快。

内蒙古自治区深化地勘单位改革,地勘单位活力、竞争力显著增强,被称为内蒙古模式。核心的措施有:公益性、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大公司化改组,组建三大地勘集团公司——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矿产勘查;剥离地勘单位办社会的职能;在职人员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等。内蒙古模式的精髓是内部企业化改革。改革的核心政策是三个不变,即地勘费不减,事业帽子不摘,职工身份不变。总体原则是,坚持事企分开和企业化改革方向,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考虑到地勘单位改革可能面临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有力扶持,如矿业权评估价款的10%提取勘查基金用于支持地勘工作;相关矿业权价款可部分或全部转增国家资本金;中央安排的政策性补贴继续用于地勘单位;同等条件下地勘项目优先安排给自治区地勘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住房改革支出与其他事业单位同等对待等。这些政策的意图就是要引导地勘队伍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由单纯完成工作量向资本经营发展,产生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

各地情况不一,地勘单位改革路径不同:广东探索整合行业队伍、主动为省、市两极国土资源管理作好技术支撑;吉林以局为单元,以勘查为主业,坚持大项目拉动发展;湖北强化主业,主辅分离,主业队伍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一个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其产品的市场化定价程度。地勘业是产业,地勘劳动是智力贡献,不同于建筑施工队的劳务付出,这一点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为体现地勘单位在勘查项目中的智力贡献,黑龙江、山东、辽宁、安徽等地明确将勘查项目收益的一定比例归地勘单位所有。这对地勘单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岁末回眸,我国地质工作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东风浩荡花千树。在党的十七大精神引领下,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指导下,在广大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地质工作必将迎来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记者 丁全利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浏览次数:195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