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干部培训心得】谈正:东隅已逝 桑隅非晚

【干部培训心得】谈正:东隅已逝 桑隅非晚

发布日期:2023-06-02 来源: 【字体: 打印

【干部培训心得】谈正:东隅已逝 桑隅非晚

编者按:为推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深入贯彻落实局党委“一改四提”工作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改进作风,提升能力,3月30日至4月3日,总站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首期干部履职能力培训班在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复旦大学基地成功举办。此次培训是总站立足省级总站定位,直面行业变革,全面提升综合能力,锚定更高发展目标,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战略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参训学员亲耳聆听高层次专家的精彩授课,亲身感受百年名校的人文魅力,亲自体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高速发展,纷纷表示,见识良多、感悟良多、收获良多。现将部分参训学员心得体会编发,展示学员学习成果。

财务科副科长、中级会计师 谈正

复旦大学培训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教授老师的高水平授课,进一步刷新了我的认知,拓展了我的视野,启发了我的思维,给予我全方位的洗礼。已逝的光阴中虽然未能经历这般洗礼,但从此刻开始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寻找方法提升自己,也为时不晚。

一、个人提升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一是主动学习需要好的学习氛围。主动学习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坚持的事情。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能够坚持不懈地主动学习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主动或者被动地学习,但是学习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我也经常陷入这样的困境。财务工作繁杂琐碎的性质导致工作期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效率主动学习,婚后生活的油盐酱醋也会干扰主动学习的心态。脱离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进入复旦大学校园后会发现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很好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大学有好坏之分,这种区别不仅在于资金或政策的倾斜差异,还在于学校整体氛围的差异,当然这些都是相互影响的。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是老校区,校园内处处都是历史遗迹,无论是毛主席立像,还是陈望道雕塑,都像是一位位“监督者”,无时无刻不在督促着校园里的每个人是否行得正、坐得端、学得好。我记得有一天前往管院史带楼上课途中等红绿灯时,一位复旦学子边等红绿灯边端着书仔细阅读的样子吸引了我,那一刻我想到了“纯粹”这个词。这个词很简单,也很复杂,简单在于它表达着心无旁骛,复杂在于它不是人人都能轻易获取。这位学子的心态和习惯值得我一辈子追求。复旦的环境吸引我每天都要在校园逛一逛,但是越逛越慌。之所以慌,因为我觉得自己如今的学习状态配不上复旦的氛围和气质,虽然我只是个路人而已。也就是在这一刻,我理解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当我们不够自律时,当我们心有杂念时,当我们心浮气躁时,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能够安抚我们,让我们学会思考和行动。所以从复旦回来后,我就在思考如何构建或者寻找属于自己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主动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如何主动学习是每一个当下需要解决的事。

二是心态是关键。今年是我上班的第十个年头,也算得上是一名“老员工”了。回顾这上班十年的光阴,我一直在追求更多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提升,但很多事并非只是知识和技能。比如对工作的态度或是与人沟通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效果,这也是我众多困惑的源头。在听了谌仪博士讲授的《如何加强团队建设,增强中层干部领导力与执行力》一课后,我开始了关于上述问题的新的思考和反省。谌仪博士说,一个人的认知三角形中包括知识、技能和心态。原来我一直只关注了前两项,而忽略了作为核心的心态。知识、技能和心态三者相互关联,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在我看来知识和技能更像客观题,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了就是知道了,掌握了就是掌握了,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而心态更像主观题,它是我们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对思维的理解等所有的思考糅合在一起的反应。心态有好坏之分,知识和技能没有。所以很多时候工作开展的不顺利,可能并非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而是心态出现了问题。就拿这次上海复旦培训的例子来说,在去上海之前觉得这次培训似乎有些兴师动众,心想二十大精神的贯彻学习以及管理沟通技能的学习无论是在科大管院还是工大管院都可以实现。但是到达复旦大学之后,就被校园的氛围和教授们的魅力所吸引,很快转变了心态,进而以积极的心态收获众多,促使我进一步思考。我记得工大管院MBA中心前主任陈先环主任曾经跟我们说过:“一个人做一件事的方式就是他做所有事的方式”,如今深以为然。他所说的方式不仅仅是做事的方法,更重要的应该是做事的心态。如果做每一件小事都能有非常积极正确的心态,那么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即使会出现心态的波澜,最终依然会选择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很多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所以在往后的工作生活中,我需要把心态建设摆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以更加理性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三是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古语有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缠绕在一起。尤其是听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老师教授的《未来十三年国家经济工作的主线与重点》后,这种感触更加深刻。未来十三的时间节点就是2035年,在这一年,我们国家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间节点,也是我们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接下来的十三年,中国需要做出很多改变,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发展,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数量型增长主要是GDP概念,而质量型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人口综合素质提升,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的保障,我们还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等一系列困难。为了达到2035年的目标,在宏观层面,国家在未来十三年需要做很多事。微观层面,我们每一个人在未来十三年也需要做很多。比如质量型发展中要求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明确要求我们每一个人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道德素质等。我们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主动更新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质;学习历史文化,提升文化素质;多元化思考与反思,提升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再比如,国家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我们每个人则需要摆脱中等心理瓶颈。在躺平大行其道的当下,只要不努力,随处都是瓶颈,躺平成了许多人理所当然的选择。正如授课老师说,躺平并非不努力,而是努力了之后依然改变不了结局,那就接受它。不努力就躺平,那叫摆烂。它极易形成一种心理瓶颈,如何突破这种心理瓶颈,也是我作为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的一份子需要努力的方向。当国家飞速发展时,我们个人需要有强烈的自觉性,跟随国家发展的步伐,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瓶颈,争取不掉队,不拖后腿。

二、单位发展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一是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协调。管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它所处理的核心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协调,总的来说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忽略的。我们在工作中首先需要面临的管理问题就是所在部门内部同事之间关系的协调,在部门内,各部门负责人不再只是自己,更需要“忘记本我”地协调工作。我们需要站在部门的角度去对待每一件事,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传帮带阶段。传授必要的业务知识是必须的,除此之外更要关注每位职工的心理状态,把握他们的需求,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一个好的工作氛围能够为职工带来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这不是几盆绿植或几幅绘画能够实现的。管理者是协调者,而不是利益追求者,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是必要的前提。这就首先需要更多地学习培训接触现代管理理念,借此修正自身的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够有效地充当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否则我们将会弄巧成拙。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将是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优化管理流程、丰富管理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需要改进的方向。

二是沟通是一门艺术。沟通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不断地揣摩与思考。上海商学院的朱明教授为我们讲授的沟通技巧的基本立足点非常实用,非常有利于我们找到提升沟通技巧的突破口。首先我们要善于把握他人的欲望,欲望这个词并非完全的贬义词,人与欲望是分不开的,它代表着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所以把握他人的欲望,就是要了解他人好的需求。再次我们要善于把握他人的情感,人类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人是理性的,但是感性的一面会对理性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把握他人的情感,能够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后我们要善于把握他人的个性,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千差万别,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个性,只能把握它们,以此来避免踩雷,更好地与之沟通。另一方面,沟通也需要技巧,包括积极的心态和暗示。这里再次提到了“心态”,心态不仅对自己很重要,对与别人沟通同样重要。不仅如此,沟通还要善于欣赏和赞扬别人,不轻易批评和争辩,这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无法实现的。遇到问题是我们总是很感性地想要与之争论,很少会先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本身,从而陷入互相批评和争辩的恶性循环之中。沟通还需要站在对方的利益上考虑问题,也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在沟通过程中控制自己的情绪极其重要,因为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能控制别人的情绪,好的情绪是所有良好沟通的基础。

三是数字经济带来了紧迫感。在参加复旦大学培训之前,我对数字经济的了解并不多,虽然我们已经处于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最近很火的ChatGPT,如今GPT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它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GPT的内容,有些是感慨人工智能时代来的如此突然,有些是对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感到担忧。通过教授的授课,我个人觉得GPT为代表的高级人工智能是发展趋势,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我们的工作生活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在无法阻挡的趋势下,我们个体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调整心态,迎接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我们的地勘工作在未来可能会因为人工智能发生巨大变化,我们不应该畏惧这种变化,而是积极地面对,并以此为动力,督促完善自身。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能无所畏惧。在数字化浪潮下,我们落后很多,总站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信息化、项目信息化、决策信息化,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有效降低成本,包括沟通成本、业务成本、时间成本等,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之所以如此繁盛,是因为楚国能够“外求诸人以博采众长,内求诸己而独树一帜”,这不仅需要包容开放的心态,还离不开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阶段所缺乏的,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于我个人,于总站,皆是如此。

 浏览次数:77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