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地灾防治,把好歙县安全关

地灾防治,把好歙县安全关

发布日期:2007-12-20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字体: 打印

地灾防治,把好歙县安全关

 

地灾防治,把好歙县安全关

 

安徽省歙县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每年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几年来,歙县立足于防灾减灾,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逐步建立起群测群防体系和网络,使地灾防治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道路,得到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地灾防治,成效斐然

1.地灾防治的行政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立

歙县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及重点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灾防治工作领导组,统一指挥、协调全县地灾防治工作。明确了对口单位联系责任制,每个重要地灾点确定一位副县级以上领导联系。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领导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县473处地灾点均建立了县、乡(镇)、村、灾害点四级地灾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网络,落实了监测责任制,建立并完善了监测预报体系。

他们还率先在全市启动地灾气象等级预报。通过电视台、手机、气象显示屏等渠道传送气象信息和地灾等级预报。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预报,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在最佳时机掌握气象信息,从而为有效防治地灾提供了保障。

由于监测预报及时,9年来,歙县未发生一起因地灾导致的人员伤亡事故。

2.地灾相关的法制建设及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歙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歙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已组织编制实施,制定了汛期值班、灾情速报、险情巡查、灾害应急调查、地灾防治责任追究、零报告等制度,出台了《关于实行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关于禁止在滑坡体上建房的通知》。《歙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经公布实施,这是歙县未来15年地灾防治的纲领性文件。

3.地灾调查与区划工作取得成果

歙县是全国首批进行地灾调查与区划工作的重点县之一。20011~4月,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站在全县开展调查,基本查清了境内地灾主要类型、规模以及发生、发展的空间规律,划分了地灾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并对其进行分区评价和防治分区评价,-提出了防治建议,为歙县切实做好地灾防治工作提供了客观实用的科学依据。

4.地质灾害治理与搬迁避让初见成效

歙县古城斗山滑坡治理工程是国家地质灾害治理示范项目,国家投资180万元、地方自筹360万元,于1997年开始分两期治理,2002年结束。2001年,县政府又多方筹资65万元,对徽城镇榨川滑坡进行了工程治理;2003年,县国土资源、城建部门督促地灾防治责任人完成了城东南门山滑坡的工程治理。

1999年和2000年分两批对金川皂汰滑坡点居民作了整体搬迁安置,在园艺场建立了安置小区,共安置了156500余人。2000年开始对霞坑赛川、苏村长川、昌溪石际、金川黄坞等重点滑坡点,采用了整体搬迁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成效显著,共搬迁170632人。

2005年底省政府制定方案,决定利用3年时间,耗资7000万对129个省重点地灾点进行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其中歇县21个省重点地灾点,省补助资金达2400万,占全省的35%。歙县在省、市政府的财政补助汗、通过县政府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等方式,共投入5000余万元对21个省重点地灾点进行了搬迁和治理,截至目前,已有4个灾害点完成搬迁和治理,440余户搬迁出危险区。

防治监管,任务艰巨

歙县在20034月获得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071月又获得了全国万村地质灾害培训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获得国土资源部的表彰。但歙县地灾防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地灾危害大,防治监管任务艰巨。根据地灾调查与区划成果,歙县地灾点多面广,全县各乡镇都有灾害隐患点分布,危害大。今后随着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继续展开,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将日益增多,因此防治监管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增强。部分群众对地质灾害缺乏应有的科学预防知识,对搬迁避让工作存在侥幸、依赖、“等、靠、要”、攀比和不平衡等心理,增加了搬迁避让工作难度。

三是缺乏地质专业人员和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地灾防治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基层主管部门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县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还没有成立,工作的开展与上级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地灾监测网站及预警系统建设由于缺乏资金而难以建立,监测手段还比较落后。

下一步,歙县将继续加大重点地灾危险点搬迁避让工作的力度,力争早日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三年治理任务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巩固监测预警系统,密切关注灾害点发展变化情况,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群众生命安全;进一步执行地灾各项防治制度,严格防治工作纪律,确保地灾防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做好充分准备,一旦灾情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抢险救援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浏览次数:257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237号